姓氏公孟
拼音gōng mè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公孟姓起源一
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之子公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襄公姬恶,是卫献公之子,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3~前535年为期九年。卫襄公有个儿子叫名姬絷,字公孟,史称公孟絷,传其非常残暴、好战。起先,卫国贵族齐豹曾推荐一个叫宗鲁的武士给姬公孟,公孟絷便任命其为骖乘。骖乘,即古代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一般由武士充任,主要负责主人的警卫工作,如曹操的侍卫将军樊哙就是骖乘。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公孟絷谋夺了齐豹的司寇官职,因此齐豹忿怨不平。公孟絷谋权后,又讨厌北宫喜及褚师圃,想去掉他们。后来公子朝和卫襄公的妃子宣姜(卫灵公嫡母)通奸,又怕获罪于卫灵公姬元。因此,由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出头,佐公子朝于(卫灵公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发动叛乱,卫灵公仓皇出逃,而齐豹准备暗杀公孟絷,并提前警告宗鲁不要再与公孟絷在一起。而宗鲁则表示,自己既然是公孟絷的骖乘,则必须忠于他,同时自己又是齐豹的好朋友,也不能向公孟絷告发。他对齐豹说,“公孟虽非善,然吾需守义也。”于是,宗鲁还是保护着公孟絷一同出行。结果,宗鲁连同姬公孟一起被齐豹所杀。事后孔子认为,宗鲁此举“非义也”,并阻止弟子琴张前去吊亡。在春秋末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极大混乱,对于什么是“义”出现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宗鲁将“义”简单理解为对主子的忠诚,而孔子则认为“义”必须首先以是非、善恶为标准,公孟絷非善者,故而批评宗鲁之举“非义也”。
在公孟絷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的名字“公孟”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裔孙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公孟氏族人,包括以后分衍的单姓的孟氏,大多尊奉公孟絷为得姓始祖。
公孟姓起源二
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曾子弟子之一公孟子高,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公孟子高,亦称公明高,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在典籍《孟子》中有公明高与长息问答的记录。赵岐曰:“公明高,曾子弟子,长息,公明高弟子。”公孟子高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之一,在春秋晚期曾掀起了一场浩大的“犹古之礼”的运动,轰烈一时,后被更加现实主义的战国时期所湮灭。公孟子高曾多次与墨子讨论学术、人生等问题。有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回答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践不同,但作为却一样。我认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公孟子听了以后,甚为折服。墨家相信有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固然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样也好像是矛盾的。墨家在谈到儒家的时候,自己也十分清晰地指出过这种矛盾。公孟子高原是个宣扬儒教的人,因此在典籍《墨子》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孟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意思是说,墨子批判儒家宣扬无鬼神之论,却非要搞整套对鬼神的祭礼,就好象没有客人来却要却要施以待客之礼、犹如河里没有鱼却偏要去撒网一样。
在公孟子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号为姓氏者,称公孟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孟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原本赋复姓今已罕见,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昌平、武陵位郡望,今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两省。
昌平郡:西汉时期置军都县及昌平县,属上谷郡。东汉时期归属于广阳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其入军都,属燕郡。东魏天平年间于军都县城置昌平县,为燕州及昌平郡的治所,徙军都县治于县东北,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废州郡与军都,旋复置昌平郡。隋朝初期废郡,属幽州,隋大业初期又归属到涿郡。大辽国时期昌平属析津府。大金国时期又属于大兴府。元朝时期属于大都路。到了明朝时期,昌平归属于顺天府。今为北京市下辖的一个区,区内有著名的居庸关长城和明朝十三陵,中国第一台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就诞生在昌平,如今,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及北京大学的粒子加速器和重粒子对撞机,亦在昌平。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昌平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一、公孟
现行罕见复姓。今北京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卫公孟絷之后也。”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卫襄公子公子絷字公孟,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二、公孟
公孟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公孟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公子絷,字公孟,其孙以王父字为氏。一说,公孟为之字。
公孟姓名人:
公孟子高,周时人,见《尚友录》。
公孟姓古代名人
公孟彄春秋,卫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卫国上卿、将领。公孟彄是卫国的贵族,将领,与卫国君主的长子蒯聩关系很好。据史籍《春秋公羊传》、《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二年春,卫国的公孟彄帅师征伐曹国,一直打到曹国的城郊。
公孟彄春秋,公孟彄再次帅师征伐曹国。到了鲁定公十四年春,卫国内乱,卫国公叔戌、北宫结出奔鲁国,农历5月,越国大败吴国于醉李,吴国公子光逝世。到了秋季,卫侯为夫人南子召至宋国,会于洮。周天子派使臣石尚来归脤。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脤者何?俎实也。腥曰脤,熟曰燔。卫国君主的长子姬蒯聩献盂邑于齐国,路过宋国国境时,宋国人皆嘲笑其并歌之曰
公孟氏(公元1899—今),女,山东汶上人。著名百岁老人。山东省汶上县北门大街有个清静的院落,院子虽小,但收拾得很整洁。房中竹椅上,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正闭目养神,她就是百岁老人公孟氏。听到有人来,老人睁开眼睛。只见老人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红光满面,没有丝毫倦容。公孟氏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到2007年整整一百零八岁。公孟氏读过几天私塾,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古代童蒙读物。老人一直从事农业劳动,年轻时,农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不甘落后。解放前,社会形势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为了养家糊口,公孟氏讨过饭,为人洗过衣服,做过长工。老伴去世早,她吃尽了千辛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