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宫姓

北宫姓

姓氏北宫〔 北宮 〕

拼音běi gō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北宫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北宫姓
北宫姓头像

北宫姓 起源

北宫姓主要源自:姬姓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曾孙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世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西周初期,周文王姬畅第九子姬封康叔先被周武王姬发封于康(今河南禹县),后又被周成王姬诵封于卫地(今河南淇县),领有黄河、淇水之间大片疆域,史称“卫康叔”,他建立了卫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姬郑有个曾孙叫姬括,世袭为卫国的上卿,他所居之处在京都的北宫,因此有别名号为北宫氏。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北宫氏。后省文简改分别称北氏、宫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北宫氏正宗。

北宫氏族人以及分衍的北氏、宫氏皆尊奉姬括为得姓始祖。

北宫姓 分布

北宫姓是以居住地的方位命姓氏。北宫氏、东宫氏、西门氏、北门氏、南门氏,都是以居住地的地理方位命姓氏。同样,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四个复姓的产生也是由于四家居于城郭四方的缘故。

北宫姓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金城郡:西汉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隋朝大业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湟中县:湟中县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派大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朝时期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朝初期,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国和西夏国的西宁州辖。元朝时期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朝时期地属西宁卫,清朝时期地属西宁县。明朝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民国时期的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青海省直属县,1960年1月~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

郃阳县:今陕西省合阳县。郃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华国”,亦名“有华国”,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辛亥,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的郃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郃阳城”。秦朝时期置“郃阳邑”。汉朝置邰阳县,据史籍《百家姓》注邰阳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1964年甲辰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

北宫姓 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湟中堂:以望立堂。

郃阳堂:以望立堂。

北宫姓 姓氏源流

一、北宫běi gōng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之公族之后。”《姓氏考略》引《元和姓纂》亦注:“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出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

2、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考略》又据《后汉书》云:“后汉灵帝时湟中义从胡有北宫氏,北宫伯玉是也。”

二、北宫(北宮)

北宫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成公之曾孙括,世为卫卿,以所居北宫,别为北宫乐。

2、春秋时齐国有北宫氏。

3、东汉时青海湟中义从胡人有北宫氏。

北宫姓名人:

北宫佗,春秋时卫人,亦称北宫文子,佐卫襄公。北宫伯玉,东汉灵帝时湟中义从胡人。

郡望:汲郡。

北宫姓 历史名人

北宫姓古代名人

北宫喜春秋,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子是爵位)、析朱鉏为成子。二人生而得谥说,也属例外。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

北宫锜战国时期,卫国人,五十多岁时新任卫国太宰,他上任后欲对国家的制度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翻遍了古籍文献,也未查到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的等级制度,请教了许多人,俱不能答,只好不远千里迢迢,到齐国来请教孟子。北宫锜自然无法查找,因为诸侯们厌恶那种制度对自己不利,早把那些文献毁灭了。孟子也无法谈得太详细,只能根据自己听到的谈个大略:天子为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和男共为一级,一共五级。君一级,卿一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一共六级……北宫锜对孟子的回答很是敬佩,自然十分满意。他本欲当即告辞回国,但见孟子面容慈祥,为人谦恭而热情,颇似孔夫子“诲人不倦”,便索性留了下来,向孟子请教,探讨治国之道,孟子则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循循善诱。北宫锜刚刚上任不久,国家百废待举,工作千头万绪,请教孟子该先从何处下手。孟子说:“智者无不知也,但以当前之重要工作为急。仁者无不爱也,但以爱亲人和贤者为先。尧舜之智,不能通晓万物,因其急于知晓首要任务。尧舜之仁,不能普遍爱一切人,因其急于爱亲人与贤人。不能服三年之丧,而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之丧礼;在长者面前用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毫无礼貌,但却讲求不以牙齿啃断干肉,这叫作不识大体。”……北宫锜还提出了许多卫国的具体问题,与孟子商讨,孟子全部知无不言地耐心予以解答。

北宫伯子西汉,孝文帝刘恒时得宠宦官,生性忠厚,人缘极好。孝文帝时宫中受宠幸的臣子、士人中有邓通,宦者中有赵同和北宫伯子。北宫伯子靠爱护别人、恭谨厚道得宠。而赵同是靠观星望气的方术得宠,经常陪同文帝乘车出行。

北宫纯西晋末年,性格悍勇冲动。任职西凉督护,直属于西凉刺史张轨。307年,刘渊起兵杀奔洛阳,青州叛军王弥已攻至洛阳津阳门。晋廷震惊,满朝文武纷纷逃难。北宫纯受上司张轨命令救洛阳,恰逢匈奴兵至,入城见过司徒王衍,命与东海司马王斌率军出击,北宫纯原为前驱,便命令其只近千人的西凉卫队至洛阳城门列阵抗敌。面对10余万敌军骑兵,西凉卫队依托护城河,夹门而阵展开了阵型。冲到城门附近的叛军骑兵乱箭齐发,但无法穿透西凉卫队的盾牌和重铠。两军接触後,西凉军团依靠其重步兵武器和盾甲的优势,大败叛军。王弥军溃败逃走。后投刘渊。次年,刘渊称帝,刘聪帅兵再次南进,大败东海王司马越,再次抵达洛阳城关。张轨派北宫纯入援洛阳。北宫纯率西凉军夜袭匈奴大营,刘聪部下征虏将军呼延颢被北宫纯击杀,匈奴指挥司空呼延翼于乱军中踩死,西凉军获胜,由于其他各路勤王军的陆续到达,刘聪被迫退军。两次以绝少胜多的经历让世间传唱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而如此猛将却未能全始全终,不久竟投降匈奴汉国,原因不明。

北宫括春秋,卫国卿,卫成公的后代。前574年,郑国子驷攻打晋国,北宫括伐郑救晋。

北宫佗春秋,北宫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卿,曾倍同卫襄公前往楚国,

北宫玉东汉,《资治通鉴》记为“北宫伯玉”,东汉末年羌族首领,趁黄巾之乱起兵,诱边章​​、韩遂加入,后来发生分裂,韩遂杀死边章、北宫伯玉与李文侯。

北宫姓 相关姓氏

北附北门 (北門)北野北里北郭北邱北海北殷北旄北山北官北堂北唐北却 (北卻)北人北乡 (北鄉)北丘北髦
民俗文化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