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姓

触姓

姓氏触〔 觸 〕

拼音chù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触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018年
2014年2013年
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
1982年明朝
元朝宋朝
北宋
触姓
触姓头像

触姓 起源

触姓触姓起源一

触氏,出自庄子“蜗牛之触”的语言故事。在典籍《庄子·则阳》中记载:“古时有两个在蜗牛角上建立的国家,左角上的叫触氏,右角上的叫蛮氏。蛮、触两国常为争地而战,遗尸成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国家,当然不可能建立在小小蜗牛的触角之上,庄子给魏惠王讲此寓言故事,实指“触地”的本意。“触地”,本义就是“到处遍地”的意思。庄周以此为说,明确指出了各诸侯国家之间频繁发动的战争,只是为了争权夺利,结果却是殇国殃民,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劝说魏惠王停止与齐威王的冲突。

魏罃,公元前400~前319年,魏武侯之子,在与公子缓(魏缓)争立中成功,是为魏惠成王。魏惠成王公孙痤为相,富国强兵,曾击败秦孝公于栎阳(今陕西临潼),逼迫秦国退回雍城(今陕西凤翔)。

周显王五年(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农历4月10日,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此在典籍《孟子》一书中又称他为梁惠王。

周显王九年(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他开通了鸿沟(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在“范台之会”时,鲁共公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宰相公孙痤在去世前,也劝魏惠王杀掉卫鞅,不要让他逃走,但魏惠王不听。魏惠王在位后期偏信太子申、庞涓,在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发动了“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魏惠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6年)又发动了“马陵之战”,但皆为齐国所败,两役中庞涓被擒、太子申被杀,魏国国势由此开始衰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给魏惠王讲了“蜗牛之触”的语言故事。

周显王二十九年(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听从了庄子的劝告,停止与齐国的争斗,在徐州(今山东微山)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会徐州相王”,这标志著魏国在战国时期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却对此大为不满,愤怒已极,“寝不寐,食不饱”,因此在周显王三十年(魏惠王三十七年,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领大军征伐齐国,燕、赵两国也乘机浑水摸鱼,出兵攻齐。魏惠王在周慎靓王二年(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9年)病逝,终年八十二岁。

魏惠成王的后裔子孙中,有在九十四年后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吞灭之后,痛定思痛,改以“庄子之劝”为姓氏者,分称触氏、蛮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触氏读音作chù(ㄔㄨˋ)。

触姓触姓起源二

触,为佛教禅语,指俗世间“六尘”之一的性状。六尘,亦称六欲、六妄、六衰、六入、六处、六境、六贼,就是人世间的声、色、香、味、触、法。

色尘:

色尘,即色境。色境有三种:

①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②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③表色:指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称为表色。

声尘:

声尘,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声波,是耳识所分别的对象,大致可分为八种。依发声的物体有感觉与否,先大别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与无执受大种因之声。

①执受,是心、心所的异名。

②大种,指地、水、火、风四大种。

凡是声音发自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有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人的语言、拍手的声音等;凡是声音发自非有情的四大种者,称为无执受大种因之声,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的言语、录音带所发出的音声,或木、石、流水、落叶等所发的声音等。然后,再根据声音是有意义或无意义,而分为有情名之声、非有情名之声。更由不同物类发出的响声,给予人产生爱恶的情绪反应,又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

香尘:

香尘又称香境,是鼻根所嗅的东西,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俱舍论》卷一记载,香可分为四种:

①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适喜悦,有益身心,并且能够增长福业者。

②恶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紧张,无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长福业者。

③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强,不太弱,恰到好处者,称为等香。

④不等香:指太强、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味尘:

味尘,指舌根所尝的味道,是舌识分别的境界。《俱舍论》说味有六种:甘、醋(酸)、咸、辛、苦、淡。《品类足论·辩五事品》则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触尘:

触尘,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

佛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法尘:

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广义而言,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法,也就是意根、意识对六尘全体的作用。佛教指出:由于六尘的关系,使人们在心里涌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分别妄想,所以六尘又名“六妄”;能衍生种种执着烦恼,令善心衰减,所以也称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财,因此叫做“六贼”等等。佛教特别举出六尘的过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时时注意密护六根门头,不要被虚幻的外境所眩惑左右。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人若想了性成佛,则非去六尘,而当修六尘于欲中。佛曰:“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因此,凡从六尘之任一尘中大觉悟者,即“如是我闻正觉悟”,皆可成佛。此即修六根,即修佛,一旦“如是我闻”了,或一但“正觉悟(彻悟)”了,或一但“空空去休”了,就成佛了。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道、佛、仙,都是修出来的。道家说“入道,难矣”;而仙家说“成仙,险也”;只有佛家说“如佛,易耳”——所以,后来大多数的中国人就都去信佛了。从六尘而修,其信仰笃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修尘之法为姓氏者,称触氏、色氏声氏香氏味氏法氏等,这在姓氏学上统称其为“佛姓”。

该支触氏的姓氏读音本作hóng(ㄏㄨㄥˊ),但由于佛不着相,因此读音作chù(ㄔㄨˋ)亦可,即不求其“尘相”也。

触姓 分布

触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开封为郡望。

今河南省的开封市,福建省的龙岩市长汀县、泉州市崇安区,江西省的赣州市瑞金县等地,有少量触氏族人分布。

触姓 郡望

开封:古称大梁、梁,又称汴梁,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封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原地区而且对全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甲,历经六世约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魏国,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汉朝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南北朝时期,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后梁政权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王朝,开封升为府。北宋时期开封人口曾达一百五十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国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国迁都开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朝时期,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进行防御,开封城遭道严重破坏,城中原三十七万人口仅剩三万余人。清朝时期设开封府,清朝末期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0月24日开封被人民解放军解放,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会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市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触姓 堂号

开封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梁堂、汴梁堂、汴京堂。

触姓 姓氏源流

一、(觸)chù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纣臣左师曹触龙之后。”此当以名为氏。

二、(觸)

触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触姓起源:商纣王之臣左师曹触龙之后。

触姓名人:

触龙,一作触詟,战国时赵国左师。触舒祺,触龙之幼子。

郡望:齐郡。

民俗文化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