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说法
绳姓,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为商朝手工业部族。其中索氏即为制作绳索的氏族,也称绳氏。
第二种说法(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推测)
“绳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关于“绳氏”家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代,迄今也没有关于“绳氏”形成的来源之说。黄岛发现的这块“绳氏”铭文砖是在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是“绳氏”家族最早的记载,这对研究“绳氏”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填补了我国姓氏研究的空白。如果按照中国姓氏起源学说,我们不妨对绳氏的来源作进一步探究。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商周时期,规范于秦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形成姓氏的缘由有十多种,其中,以技艺取姓就是其中之一,如制陶的就取“陶”字为姓。那么“绳氏”家族为何取“绳”为姓?笔者按照姓氏形成的来源逐一查考,均没有合理的解释,唯有按照以技艺取姓的思路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根据“绳”的含义,绳姓应该与“绳子”有关,“绳子”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辞源》“绳”字释义),可见绳子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绳氏”家族是制作绳子的吗?古代并没有纺绳的行业,再说纺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以此为姓有点牵强。有什么行业需求绳子?这也难以界定。如果扩展一下思路,结合“绳氏”家族有烧制陶器的技艺,“绳”是否和陶器的纹饰有关?人类最早的陶器就是用绳子作为模具在陶胚上压模装饰,称之为绳陶纹,这是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绳陶纹也就成了陶器的代名词,日本就将陶器时代命名为“绳纹”时代,可见陶器绳纹的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如此推理:烧制陶器的“绳氏”家族为了与“陶”姓相区别,根据陶器绳陶纹的“绳”而取姓。那么“绳”作为姓氏至少应在西汉时代之前。
2004年,青岛市考古研究所和黄岛区文物管理所在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台头村进行了多次地下考古勘探,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片和用于烧制陶器的红烧土块,经鉴定,这是一处上至龙山文化,下至汉代的遗址,由此断定,早在新石器晚期,当地就有烧制陶器的历史(《黄岛区2004年考古年报》)。按照这一发现推论,这座西汉时代的“绳氏”窑场是否与新石器晚期烧制陶器有关?虽然这块铭文砖的烧制年代与史前时代烧制陶器的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但根据当地人类的自然延续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习俗,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或者说这就是“绳”氏家族烧制陶器的一种自然传承。
如此说来,“绳氏”作为姓氏,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也基本符合姓氏形成的年代。“绳氏”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绳氏”家族的起源就在黄岛地区。限于史料,这仅是一项理性的推测,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黄岛有文字记载始自明代。据当地居民称,他们的先祖并非原地居民,而是在明代初因军垦需要,从云南、陕西等地移民来的。史学界也一直认为,“明代之前这里地处海疆边陲,是一块蛮荒之地,无人居住”( 1995年《黄岛区志》)。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绳”氏窑场可以证明,黄岛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三国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在这块土地上。那么延续了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为何突然中断?迄今为止,当地也没有一户姓“绳”的居民,烧陶制砖的“绳”氏后裔又到哪里去了?经查考,在全国各地的“绳氏”家族大都是明清之前从山东移居的,而目前在山东的西部和北部也仅有少数绳氏家族。那么,“绳氏”家族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原因离开自己故乡而流落到他地的呢?这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解之谜,有待在今后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中寻求答案。
现全国有绳姓近10万人,全国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具有分布,以湖北十堰(房竹)、山东枣庄、山东巨野、山东菏泽、安徽颍上、安徽涡阳、河南南阳、河南兰考、河北无极等各省居多,若依姓氏排名500计算,绳姓排名为415。
属汉族,分布极广,全球人口规模为10万人左右。
一、绳(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辽宁之清原,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唐河,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词典》引《姓氏急就篇》亦收。明代有绳服,嘉定州人,天顺中任永福县知县。
二、绳(繩)
绳姓分布:台湾、河北无极、河南宁陵等地均有此姓。
绳姓起源:见《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