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拜格
拼音bài gé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拜格氏复姓是典型的满族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今多汉化为白氏、拜氏、德氏等,以辽东、齐齐哈尔为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齐齐哈尔:即今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又称鹤城。该地区集聚着汉、蒙古、朝鲜、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锡伯等三十五个民族,即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辖市,也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辖七个区、一个市、八个县。齐齐哈尔地区古称“卜奎”,是古达斡尔语“吉祥”之意。“齐齐哈尔”也是达斡尔语,是“山间的草原、边疆”之意。万年以前,齐齐哈尔就有人类生活遗迹,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发了嫩江流域。齐齐哈尔始建城于金国初期,当时齐齐哈尔一带主要居住着室韦部,建有庞葛城。金天会三年(乙巳,公元1125年)农历2月,金太宗把庞葛城分给乌古、敌烈二部,在文献《东北历代疆域史》和《黑龙江古代简史》中均记载“庞葛城”即今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古城址位于今日梅里斯区哈拉古城遗址一带,现在的齐齐哈尔城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当时称作“齐齐哈屯”。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清廷在齐齐哈屯设卜奎驿站,后康熙大帝为抗击沙俄入侵,在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移吉林水师驻齐齐哈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又定齐齐哈屯为水师营制,隶属黑龙江将军衙门。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康熙大帝于齐齐哈屯设置火器营。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卫,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又正式在齐齐哈屯建规模化的城镇,是为齐齐哈尔新城。清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698~1699年)黑龙江的副都统和将军先后由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北侧)移驻齐齐哈尔城。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在齐齐哈尔设黑水厅。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省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齐齐哈尔实行市制。至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日寇侵占齐齐哈尔,建立伪满洲国,设立龙江省,齐齐哈尔为其省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又升为齐齐哈尔市,后曾为嫩江省、黑嫩省的省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齐哈尔成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齐哈尔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的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迁往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改为省辖市,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
辽东堂:以望立堂。
鹤城堂:以望立堂,亦称齐齐哈尔堂。
一、拜格
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金代,为女真族姓氏。乃女真之白姓。金宣宗时有拜格·珠,西面节度使;至清代,则为满族姓氏。世居拜格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此当以地名为氏。
二、拜格
拜格姓起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拜格山。源出金时女真人把吉部,当以部为氏。
变化:清正红旗满洲马甲齐保之妻为白格氏。〔白格〕似即拜格之异译。
拜格姓古代名人
拜格·齐色清朝,(生卒年待考),满族。著名清朝盛京工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