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叔孙〔 叔孫 〕
拼音shū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无
叔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称为“三桓”。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发生了惨烈的杀嫡立庶的权位之争,“三桓”乘机发展势力,各自在封邑筑城,从此,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随着三桓势力的发展,到公元前562年,“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家各统辖一军,并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进行变革。季孙氏的变革比较彻底,力量也最强。公元前537年,三家进一步变三军为二军,实行“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独掌一军,叔孙、孟孙各取一分,合掌一军。三家都在统辖区推行征税的办法,国君的费用只能靠三家和一些旧贵族纳贡维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进攻季孙氏的据点费城,三家组织反击,鲁昭公吓得逃往齐、晋。昭公最后死于国外。以后的哀公也遭到同样的下场。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虽然鲁君还保持名义上的国君地位,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以季孙氏为首的三家之手。但鲁国的斗争是在公族内部进行的,不免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
一、叔孙(叔孫)
历史上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鲁公子叔牙之后。叔牙与庆父同母。庆父杀闵公,故牙有罪,饮鸩而死,遂立公孙兹为叔孙氏,亦叔仲氏,即叔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云:“出自姬姓。鲁桓公第三子叔牙,谥僖叔,立其后为叔孙氏。”
2、或系出鲜卑之拓跋氏。《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春秋时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得臣;汉代有叔孙通;北魏有叔孙建。
二、叔孙(叔孫)
叔孙姓起源:
1、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叔牙之后。叔牙饮酖而卒,季友为之立后,故以叔为氏,至于得臣,为叔牙之孙,故为叔孙氏。
2、春秋时齐公族中有叔孙氏。
3、鲜卑人姓。北魏献帝命叔父之裔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叔孙姓名人:
叔孙豹,春秋时鲁大夫。叔孙文怀,唐时瀛州刺史。
叔孙姓古代名人
叔孙通秦汉之际,又名何,薛(今山东省滕州市)人,著名儒者。名载,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秦二世召问博士诸儒对策,叔孙通察言观色的应对,不仅使他得免于咎,而且还获惕帛、衣并正式拜为博士。刚被封为博士的叔孙通,带着一帮弟子逃离秦都,归薛,投靠项羽叔侄。以后叔孙通又投奔刘邦,知刘邦恶儒者衣冠,叔孙通改服楚式短衣,刘邦很高兴,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刘邦称帝后,叔孙通又进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为其制定朝仪,一改群臣在宫殿上的粗野行径,使刘邦真正体验到做夫子的威风,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们誉为“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以后又迁升太子太傅,劝阻了刘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汉惠帝继位,制定宗庙的仪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叔孙豹春秋,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叔孙得臣春秋,鲁国大夫,善骑射。曾跟随鲁文公出使晋国。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宣伯命名为侨如,以彰己功。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但古人在喜事面前,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